看官们,当您手握曲水流觞之伞柄时,定会惊讶于它清凉厚朴的手感。细细观摩,定会发现这伞柄竟取材自竹子。说到竹子,看官们是否记得当年,王羲之等文人在会稽(今绍兴一带)雅聚时就在《兰亭序》中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而这句对当地的植物景观所作的忠实而充满意境的描述,恰是justin设计这支竹子伞柄的初衷。下面,就让小编带看官们深入竹林,去领会不一样的竹之韵吧!
就竹子的品性来说,它们偏爱暖湿的气候,因此大多栖身在我国南方地区,因趁地利之便,会稽也成为竹子认定的好居处,同时会稽有着很深的竹文化渊源。说到竹文化,小编不免要多说几句了,竹文化是塑造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甚至认为,东亚文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竹子文明。
那么,竹子在东亚文明的舞台上又是如何彰显它的魅力的呢?起初竹子常见与人们的歌咏之中,早在殷商时期的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中就出现了竹子的身影,《诗经》也有“竹竿”一诗,“八音”之中“竹”也是关键一项。还包括用竹子制作简牍、符节、簟、箭等,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很久以前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竹子已经深入文化、生活、军事、娱乐各个方面。竹子虽小,作用却不容小觑。
看官们,我们已经了解到了竹子偏爱南方的温湿气候,并提到了与竹渊源颇深的会稽。小编单单提到会稽而不提其他地方,自然是有深意的……
我们说到会稽总会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外呢,小编发现
大约与王羲之同时代的晋人戴凯之的《竹谱》也有记载:箭竹……会稽所生最精好。征引《尔雅》云: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这些记载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在当时会稽的竹子就已经以优质出名了。会稽的竹当然不仅在当时就名扬天下了,数百年之后的宋人施宿也在他的《嘉泰会稽志》中说:今独竹纸名天下。看官们,您若是翻看南宋时成书的《会稽二志》,便会发现很多历代许多风雅文人与会稽竹纸的逸事。可见会稽一直是竹材源地,至今如是,也许几百年后,会稽的竹依旧站在原地,守护着脚下这片孕育生命的沃野。
讲到会稽逸事,小编忍不住又要和看官们分享一个小故事了。
《文选》伏滔的《长笛赋序》云:蔡邕避难江南,宿柯亭之馆,取屋椽为笛。这里说的就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的故事。传说,蔡邕因为战祸到会稽避难,住在了柯亭,柯亭是哪里呢?据《汉书·地理志》,柯亭即在上虞,别名仇亭。蔡邕就在这里用竹竿搭建了自己的房屋,故事发生在一日饭后,蔡邕正在散步观赏着自己的新居,忽然发现东间的第十六根竹椽与众不同,好奇心驱使下,他就取下这根竹制成了一根竹笛,没想到这竹笛音色超群,于是这笛子就得了“柯亭笛”的雅名。再后来这竹笛落入东晋笛家恒伊之手,恒伊又是何许人也呢?看官们可还记得“淝水之战”?恒伊便是“淝水之战”中领军打败苻坚的功臣,这位舞刀弄枪的将领,竟也有温柔似水的一面,《梅花三弄》就是他用这把笛所作。换言之,上虞的竹在历史乐坛上这一段佳话中功不可没。
再说淝水之战,当初苻坚率兵攻晋,百官惊悚,都指望当朝宰相谢安拿主意。而谢安呢,出身望族,才智过人,曾经就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与当时的名士王羲之、高阳、许询等交往甚密,当时的他无意仕途,小编觉得,他定是被会稽的清秀山水和茂密竹林吸引了吧。在如此安逸平和的山水宝地饮茶观花,谁还会想置身险恶的庙堂,被案牍劳形呢?不过好景不长,后来谢安的弟弟谢万遭到罢黜,谢家名声从此一落千丈,无奈之下,谢安只好放弃隐逸的生活,开始从政,受西大将军恒温的邀请,出任司马,后来官至宰相,在淝水一战中出谋划策,为东晋立下灼灼功勋。这位从东山竹林间走出的俊逸人物,一旦走出竹林,一样风采逼人。
好了,讲了这么多,诸位看官一定已和小编一起领略了会稽之地的钟流毓秀。这里历来是赤县文都,人才荟萃,清雅的自然风景与绿水青山滋养着一方人,并且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回顾justin与他紫丁香在做的事,才惊觉,他们原是在浩如烟云的史籍与文化中择取、在故乡的烟雨朦胧中找寻,在文化与美学的交响乐中以轻灵的脚步徐徐走来。